打工人困局:“我对生活缺乏热情,每天醒来
到点了!!!看看手表拎起包,飞身跃出办公室的大门。哦不,打工人没资格准点下班......自从“打工人”梗火了以后,各种有趣的打工语录也一个个冒了出来。在这些令人发笑的段子背后,写满了打工人内心真实的纠结和不甘愿——日复一日的生活中,我们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,却好像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。
即使过着大多数人都觉得不错的生活,身边却总是萦绕着一股莫名的痛苦和空虚感——觉得一切都没什么意思,也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。
事实上,这种空虚感的本质,是感觉不到“自己”的存在。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,在于我们没有学会“真实地存在”。为什么我们需要“真实的存在”?研究者用大量实验结果说明:真实地存在,能带来更健康的心理机能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。当一个人通过真实地存在:对自己形成了清晰准确、复杂多面的认识,就会获得一种处理多种情境的自信,能够灵活自如地调用自己的不同方面来做出应对。能够对自我形成客观稳定的认知,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,而不是在错误的方向和人身上浪费努力和时间。
重视在亲密关系中的真诚不虚伪——这种真实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有力预言指标。
“不真实”是外部世界的帮凶,“很多时候,我无法真正察觉自己的感受、情绪、情感到底是什么,也不能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欲望是什么,无法为生活找到目标和意义感。”正是因为我们没能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需求、欲望,因此无法基于自我觉察,做出清醒而坚定的行为选择。由此造成一种以“回应外部世界”的方式开展生活,选择那些外部世界认为是好的行为。将自己置于“不真实”的世界。
实际上,“打工人”更像是一种自嘲,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一种“高级的情感防御”。自嘲的背后往往不是自我否定,而是一种对无奈、困难生活的一种正向调侃。
不知道现在的你,是正在回家的地铁上,还是依然在工位上战战兢兢,勤勤恳恳的扮演打工人。如果你看到这里,可以给自己喘口气的时间。整理一下外界的评价,和内心对自己的否定,与自我达成和解。感受一下此时此刻疲惫、放松、烦恼、平静...的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