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样挨批评,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长进,有的孩子
临近期末,家长和孩子的矛盾也在暗中升级。面临“期终”这一大敌,孩子们诚惶诚恐,家长们按捺不住。考得好自然“家庭和睦”;考得不好,家长风轻云淡口头上怨几句,犹如隔靴搔痒;怒气上头过分苛责,又害怕孩子走极端。批评这件事着实难倒了不少家长。
可为什么,有些孩子在听到父母批评后,虽然会不开心,但也会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改正,甚至事后还会感谢父母曾经指出了自己的不足。有的孩子却一句也说不得?
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觉得,可能家长太溺爱孩子导致他受不了一点委屈,或者孩子内心太脆弱抗压力差等原因造成。但其实,批评之所以能被演变成极端事件,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想过,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消极情绪也是有区别的——不是家长不能批评,是应该让孩子在批评后进行自我反省,而不是仅仅感到羞愧。也就是说,虽然都是“批评”,但批评的方式、语言、环境,也有大不同。
比如孩子贪玩考试不理想,家长可能有两种反应:
•反应之一:这道题书本上都有,是不是又忘了?我们再复习一遍,然后再做几道类似的题巩固一下!
•反应之二:这道题书上都有,你肯定又没认真听!是不是又开小差来着?你怎么这么笨!
表面上看,这两句话都是批评,都是在指出孩子的错误。可是,在孩子看来,它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。
好的教育,奖惩分明;好的父母,管教同步。如何正确科学的批评孩子?抓住这几个核心思想。
01、允许孩子解释
无论孩子做得对错与否,都要允许孩子自己解释。家长则要保持中立,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、为什么做错。
02、学会换位思考
家长要换位思考,理解孩子这么做的目的,找准批评的切入点。并且让孩子换位思考:“假设你是那个人,你会有什么感受,这么做到底对不对。”
03、只对事不对人
孩子做错了或者没做好,家长第一反应不是责骂,而是指导。就事论事,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,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。
04、教会孩子改错
不能盲目地批评,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,并且找到改错的方法。
05、选择恰当的时机
不能在孩子起床时、睡觉前、吃饭时、生病时批评他,这会直接影响他的身心健康。
06、尊重孩子的自尊
别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,更不要在孩子的同学、老师面前对他又打又骂。也不要动不动就翻旧账,让孩子抵触认错,不服管教。不只大人需要被尊重,孩子同样需要被尊重,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敏感。